2020年9月14日,第五届氢能与燃料电池大会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隆重召开。大会包括1天全体大会、4场专业分论坛,9月14日的两场分论坛分别为燃料电池技术在商用车领域的应用推广(分会场1)和重新定义面向未来的车用氢能供应体系(分会场2)。
会议由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助理,新能源中心主任缪平先生主持
分会场2的主题为“重新定义面向未来的车用氢能供应体系”,会议围绕面向未来的氢能制、储、运的车用氢能供应链,重点关注可再生能源与车用氢能供应体系融合的愿景与发展路径;聚焦天然气管道、液态以及深冷高压等氢能储运领域的前瞻和热点技术,重新定义面向未来不同需求场景的车用氢能供应体系。领略液氢站等热点技术与智能化、多功能等前瞻理念;关注关键部件技术发展和成本突破;需求导向并适度超前推动氢-站-车协同发展。
以下为嘉宾演讲概述:
车载储氢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张存满 同济大学燃料电池复合电源研究所所长
张存满先生就车载储氢系统的背景、分类、IV型瓶的优点,储氢方式等展开演讲。张存满先生总结道,要达到真正满足车载应用的几个条件:第一个要简单,而且要可靠。第二密度要高,无论是体积还是重量,相对都要高一点。第三个安全性要高,第四个成本一定要低,而且批量化成本一定要下降。
液氢燃料全生命周期技术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李青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李青先生的演讲重点是氢系统的前景、液氢燃料系统的特点与挑战和中国液氢技术研发的进展。李青先生总结道,氢是理想的能源,但需要从全生命周期考虑;氢能体量巨大,需要完善各个层级的技术。国内在液氢的核心技术上,近年来有了一些较大的突破,包括氢液化、储存、运输等等,但实际上相对氢能其他技术来说,国内在液氢技术上投入和产出的成果相对来说还比较少,希望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我国氢能建设健康发展。
可再生能源环境下的氢能交通
Detlef STOLTEN,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IEK-3 技术经济系统分析研究 所主任
Detlef STOLTEN先生就可再生环境中氢能源运输的方式展开了演讲。
从可再生能源到绿色氢能源
彭立新,康明斯副总裁
周二专,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首席系统架构师
彭立新先生认为,可再生能源正在逐渐走入普通人的生活,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但它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成为了增加电网消纳难度的瓶颈。而绿氢有广阔的市场潜力成为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最佳解决方式。
周二专先生认为,“PEM制氢”可打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瓶颈,提供低成本绿氢。
大规模水电解技术
Eduard HOPFAUF,蒂森克虏伯伍德氯工程(上海)公司产品设计主管
Eduard HOPFAUF先生介绍:蒂森克虏伯伍是目前世界上做电解水做的最好的一家集团,现在有超过相应的二十万的电解单元的生产。
Eduard HOPFAUF先生总结道,蒂森克虏伯伍作为电解方面的市场领头羊,每年大概可以为整个供应链提供1G兆瓦。同时蒂森克虏有优化的设计、优化的氢和氧的处理装置。
壳牌氢能发展近况
陈肇楠,壳牌氢能亚太区总经理
陈肇楠先生介绍了壳牌氢能发展的近况,包括关于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想法,并分享了一些壳牌在海外多年耕耘的心得。
陈肇楠先生表示,壳牌氢能非常看好我国潜力,并希望能为我国氢能发展蓬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和各行业伙伴们一同打造安全、低碳可持续的氢能体系。
海上风电制氢的探索与发现
俞辉,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研究院院长
俞辉先生主要介绍了全球海上风电发展现状及趋势、国内外海上风电和氢能结合的项目情况、海上风电制氢的相关政策等。
俞辉先生总结道,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支持,作为一个行业协会,中国风能协会愿意合作配合做相关的推广。
迎接氢能时代:钢铁行业的策略及对策思考
饶文涛,宝武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氢能技术总监
饶文涛先生主要介绍了宝武清能进军氢能的动力、氢能在钢铁行业起的作用、氢气来源等。饶文涛先生表示,氢是未来的基础能源,宝武清能认为:车用燃料电池目前炙手可热,固定式和车用氢能还是蓝海。绿氢、可再生能源发电加水电解、大容量的储能技术将是氢能未来的发展方向。
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
俞红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效电解制氢研究 组长
俞红梅女士介绍了国内外对绿氢的关注、电解制氢的现状和研究所的工作重点。
液氢加氢供应链关键技术
Jimmy LI,国能集团低碳院北美研究中心氢能总监
Jimmy LI先生为大家分享了液氢加氢工业链技术。他总结道,氢气能源和电池能源将会同时存在,液氢在运输和填充方面有优势,但仍然需要考虑成本,另外需要考虑液氢加氢的技术解决方案。
此次大会分论坛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Cnina SAE)、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筹)(IHFCA)主办,十余位来自高校和企业的氢能行业专家在会上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参会观众200余人。
来源:IHFCA,中国氢能源网整理
校对:时光
更多FCVC2020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