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世博快递】月光下与氢共舞

2019/10/15 16:28:232359

1 工作人员为燃料电池汽车加注氢气

9月1日晚,台风“圆规”和“狮子山”携风雨雷电与上海擦肩而过。2日零点刚过,袁静检查完所有设备,爬上3米高的移动加氢车,一头钻进驾驶室,和同事们准时出发。沿着湿漉漉的济阳路,两辆加氢车一前一后开行在夜色中,直奔卢浦大桥脚下的世博园后滩出入口。此时,100辆燃料电池观光车正在园内停车场“嗷嗷待哺”。 连续几个月的夜班,让袁静喜欢上了朦胧月色,但此时,他全无雅兴欣赏。之前,恶劣的天气早已将他的心高高吊起:但愿这该死的雷雨天就此打住,至少今夜别再来打扰。要知道,一道闪电足以让氢气爆燃;若有雨水顺着加氢枪流入观光车气瓶,车子必定抛锚。 身为世博会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站长,“安全”二字如同一道紧箍咒死死箍在袁静和18名加氢站员工的心头。有人开玩笑说,他们把守着一座“弹药库”,一触即发的险情永远只允许出现在预案中。 坐在“火山口” 走进袁静管理的加氢站,一眼就能看见15个十来米长的钢制储氢瓶,里面存放的是156辆世博专用燃料电池汽车(包括100辆观光车、50辆小轿车和6辆大巴)的“口粮”。每天,上海焦化厂的工业副产品氢气经提纯、增压后,由一辆运氢管束车从吴泾运来,再由站内的几台压缩机二次增压至三四百公斤后,“锁”进15个储氢瓶。 无色无味的氢气看似性情温和,实则暗藏“杀机”。常温常压下,当空气中的氢气含量达到4%-74%,一颗小火星即会引发爆燃。不幸的是,氢气偏又是自然界中分子量最小的可燃性气体,即便装在密封罐里,也难保不往外蹿。 高压下的氢气更加“活泼好动”,加氢团队犹如坐在“火山口”上,卸氢、增压、加氢,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小心翼翼。就拿“卸货”来说,要把氢气从管束车上“搬”到储氢瓶内,需要先用氮气将输送管路里残留的空气排空,5分钟的吹管过程包含11个步骤,如若不小心遗漏了一步,抑或弄混了前后次序,都可能引发危险。一开始,袁静不放心其他人操作,总是亲自充当“卸货员”。后来,他整整花了两个月,才手把手教会了所有员工。 白天,不时有小轿车和大巴开到站里来补给。加氢员两人一搭档,戴上手套和安全帽,穿着闷热的防静电服和笨重的防静电鞋,站在烈日下加氢。为给员工们做示范,袁静一同跟了出去。他先是下意识地摸了摸身边的铁柱子,然后从加氢机上取下一只金属夹,娴熟地夹在轿车的排气孔上。 这一摸、一夹究竟为啥?袁静一边做记录一边向记者解释:“不光人体和物体时常带电,当氢气从瓶内快速流出,也会与管壁摩擦生电,若不在加氢之前除静电,也许一拉车门,就有危险。” 虽说白天进站加氢的车次频率不算太高,可看管“粮库”的工作一点不轻松。抬眼一看表,恰好上午10点,两小时一次的巡检开始了。记者跟随袁静,手持便携式“电子鼻”,围着加氢站的角角落落仔细走了一圈,遇到阀门、管线接头等敏感区域则需放慢脚步,来回嗅。原来,受热胀冷缩和日常振动影响,部分气密元件可能会老化,螺丝等紧固件也可能有松动,“好在,这‘鼻子’很是灵敏,一旦空气里的氢气浓度达到万分之一,就会‘嘟嘟’报警,防患于未然。”巡检完毕,袁静一头扎进办公室,背对着空调吹起了冷气,脸上露出一缕轻松的微笑。 意外”时时有 与白天的有条不紊相比,更重要、更紧张的工作还在凌晨时分。每日零点一刻,站里的两辆移动加氢车就会准时开进世博园,为100辆燃料电池观光车“送餐上门”。通常,加满一辆车需要15分钟,两个半小时才能“喂饱”100辆车,收工回站已是凌晨3点多。 其实,进园加氢也是没办法的选择。起初,有人建议观光车出园加氢。后来,考虑到所有观光车辆都没有牌照,而且100辆车同时出园未免太费周折,有关部门才批准加氢车“冒险”进园,“万无一失”的压力全都压在了加氢队的肩头。 然而,第一晚入园,就把袁静吓出了一身冷汗。就在园区入口排队安检的过程中,相邻车辆的司机闲来无事,点了根烟。第二天,加氢站就向世博局申请免检:既然安检查的是易燃易爆危险品,我们自动亮明“危险品”身份,是否可以直接入园?经过一番协调沟通,加氢车终于可以走绿色通道了。 因为都是第一次,试运行的那段日子,加氢工们不约而同患上了“强迫症”——观光车的加氢孔又低又小,夜晚灯光略显昏暗,大家时而担心加氢枪是不是插好了,时而怀疑控制面板上的按键是否按错了,每个动作总要反复检查好几次。好在,这种感觉很快被熟能生巧的手头功夫慢慢赶走。 尽管大家小心再小心,“意外”还是不止一次地发生了。一日,一辆加氢车的控制面板加到一半黑屏了,袁静心里“咯噔”一下:莫非是有氢气泄露,系统自动断电保护?他和队员逐一检查,最后发现,原来是给显示屏供电的电源电压不够了。借助一旁纯电动汽车的充电站,加氢车很快复工了。 8月中旬,上海的白天气温直逼40℃,夜晚的世博园温度仍有34℃。一日加氢完毕,部分观光车的驾驶员反映,车内气瓶的压力从加满时的330公斤跌到了300公斤。照这样的速度降下去,到了上午开园,岂不只剩下200公斤,只够车子开大半天,怎么办?开始,袁静也觉得蹊跷,冷静一想,肯定是温度太高惹的祸。 大家别急,先听我分析:天气这么热,氢气加入观光车气瓶后,温度高达50℃到60℃,导致它们迅速膨胀,之前,压力表上显示的330公斤只是一时的假象。”他一边向司机们解释,安抚大家的忧虑,一边指挥大家掉转车头,直奔加氢站,为两辆加氢车增压。一个半小时后,加氢队再次回到世博园,为100辆观光车重新加氢。待所有车辆全部加满,已是早上7时,太阳当头照了。 缺角”的记忆 参与世博之前,34岁的袁静是新奥九环车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市光路压缩天然气(CNG)加气站站长。公司之所以选派他担当加氢站站长的重任,是因为在所有车用新能源中,CNG的压力最高(约为200多公斤),与储氢瓶里的氢气最为相似。 可是,当朋友听说袁静要来世博管理加氢站,还是忍不住担心:“400多公斤的压力不就像气枪打出的子弹,一打一个洞吗?”更有司机师傅不解:“汽车改烧氢气,那你岂不整天围着一颗颗氢弹在转?”倒是袁静胆大:“管理加氢站就好比飞行员,看上去挺危险,实则很安全。” 今年3月起,袁静的作息正式转入“世博时间”。加氢站靠近杨思,而家却在宝山的凇南新村,紧张的设备调试期,他不愿把时间浪费在上下班路上,于是就在附近的浴室里凑合着睡上几晚。家人抱怨,“为什么夜班老是轮到你?”他总说,“忙完这几天就好”,可兑现诺言总是遥遥无期。 从一无所知到搞清设备原理、熟悉操作流程,袁静几乎是一个月速成。“那阵子,早上8点上班,到下午4点下班,感觉就是一瞬间。”师傅领进门后,袁静亲手写就了十几本加氢站的操作规程,手把手带出了18名徒弟。 曾经,一名“80后”员工在加氢时,一连几次忘了给车辆夹上静电夹,搭档及时提醒,他却不以为然。考虑再三,袁静和公司商量,将他辞退了。站里与之要好的“兄弟”无人不满,大家清楚,没有人比袁静更了解氢气的“暴戾”;越是了解,心中的弦就绷得越紧。 充实而紧张的世博生活只留给袁静一次4小时的世博之旅,利用白班和中班的空隙,他匆匆逛了逛排队不长的非洲和美洲片区。除此之外,他的世博记忆仅限于“后滩广场-世博大道-塘子泾路-国展路”围成的“Z”字型区域,那是加氢车每夜必经的行车路线。 如今,看到同事敲满印章的世博护照,袁静很是羡慕,他的心里一直惦记着中国馆,他盼望着在世博会结束之前,能补上这块“缺角”的记忆。(网上中国馆) 世博私家问答 姓名:袁静 在世博园从事的工作:为156辆世博专用燃料电池汽车供应“口粮” 每天工作时间:通常10-12小时,忙的时候则是连轴转 世博会给生活带来的最大改变:和懒觉说拜拜,就算轮到休息不上班,也是早上6点必醒,睡不着了 对世博会后的上海有何期望:建一座完全商业化运营的加氢站 世博会后的去向和工作:如果加氢站保留,愿意继续当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