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燃料电池大进击:工研院改良结构与材料,提升使用效率与便利性

2019/10/16 12:08:531468

科技新报消息:“燃料电池(Fuel cell)”在一般消费者心中的模样,或许最好的诠释方式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它不像锂电池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也不若充电电池对环境保护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但其实燃料电池的技术并不复杂,早在 1838 年就由德国化学家提出概念,美国航太总署 NASA 在这半世纪以来也将它使用在卫星、太空船上等尖端科技上。燃料电池之所以难以走入一般生活中,主要还是在于现有的几种燃料各有各的缺点。

燃料电池的原理与限制

燃料电池的原理其实很简单,以最简单的氢燃料电池为例,在阳极处氢原子会被催化剂分解为氢离子和电子,电子通过回路形成电流,而氢离子则是穿过一层电解质薄膜到阴极,并重新吸收电子与氧气反应产生水。氢气和氧气转化成水产生的能量,便由此直接以电能的形式释放出来了。

21.jpg

虽然氢气的利用方式简单,但能源的储存是一大问题,目前为止仍然无法安全地以极高的密度运输氢气,因此大幅降低了它的实用性,于是就有了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irect-methanol fuel cells, DMFC)的设计。DMFC 在技术上和氢燃料电池很像,只是把氢气换成了甲醇,透过铂和钌组成的催化剂后,产生氢离子和二氧化碳,并由氢离子通过电离子薄膜到另一边与氧作用产生水,并在过程中发电。

DMFC 的特点,是能源密度高,而且在各种环境下(-97.0℃ 到 64.7℃)都能保持液态。然而它也有缺点,就是甲醇在高浓度下会直接穿过电解质薄膜与另一边的氧气反应,降低电压,所以利用时必须将甲醇与水配成大约 3% 浓度的溶液,将甲醇直接穿过薄膜的损耗降到最低。但这么一来就表示燃料中有绝大部分是不参与反应的水,非常地浪费体积与重量啊!

改良结构设计,让燃料电池更接近你我

工研院材化所蔡丽端组长与其所领导的团队,改变了电解质膜与电极的结构设计,并且改变了触媒表面的材料,让燃料电池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水,可以被回收利用,回到阳极去稀释高浓度的纯甲醇参与反应,如此一来就可以以未稀释的高浓度甲醇作为燃料。在甲醇燃料的持续供应下,目前设计出来的 1W 功率 DMFC,已经可以做到 7,000 小时的连续运转。

除此之外,虽然 DMFC 有着非常高的能量密度,但其实单一模组能提供的功率会被化学反应所需的时间限制,所以并不算太高;如果要串连多个模组的话,又会大幅增加体积、重量与复杂度。因此工研院团队在系统内多装了一颗锂电池,在平时可以将多余的发电量储存起来,而在需要高电力输出的时候,则可以用锂电池提供额外的电力,或是做为燃料电池启动前的备用电力。

31.jpg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

蔡丽端组长表示,目前工研院材化所开发的 1W~300W DMFC,预期可以在野外监测和户外休闲上使用。例如在一些偏远地区,无法从电网供电的地震仪,或是水道闸门上用来精确控制供水量的监测器等。燃料电池在供电上远比太阳能或风力要来得稳定,而且体积小电力足,如果是露营的时候带上一台的话,可能连用微波炉都不是问题。或许燃料电池与我们生活的距离,已经没有那么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