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氢能和燃料电池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根据会议议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共分三个部分:一、2020年工作回顾;二、“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三、2021年重点工作。
李克强在报告中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 、18%。
根据会议议程,大会审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等。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什么是碳达峰?什么是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此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已七次在国际重大场合就“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发表讲话。
为此,中国氢能联盟已发布《我国碳中和政策及行动研究汇编》,全面介绍全球碳达峰与碳中和现状、我国国家领导人发言实录、地方与产业的响应号召以及重点企业的相关布局。相关成果将于4月举办的中国氢能联盟“中国碳市场机制与绿氢评价”培训上进行发布。
有哪些地方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提及了碳达峰和碳中和?
来源 | 中国氢能联盟《我国碳中和政策及行动研究汇编》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大背景下,2021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如何为氢能“发声”?诸多看点我们继续期待。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氢能联盟战略指导委员会委员欧阳明高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采访时表示,氢能以其泛在、清洁的特性以及商业化推广的潜力成为国际能源变革的重要选择,我们国家的氢能源产量丰富,每年没有充分使用的工业副产氢能就有1000万吨,足够几百万台“氢汽车”用上几年。
欧阳明高认为,氢燃料电池汽车不会取代纯电动,它有它的定位,可能更多的还是商用车等。轿车主要还是纯电动的,不会氢燃料电池汽车来了就取代纯电动汽车了。欧阳明高分析说,未来氢能会在轮船、火车、飞机这些重载长途交通方式中大展身手。交通不仅仅是汽车,它还有轮船、火车、飞机等,是往重载长途交通方式去用。
作为以煤炭为主、化石能源占很大比重的发展中大国,我国要在10年内实现碳排放达峰、40年内实现碳中和,任务艰巨。欧阳明高说,作为新能源家族的一员氢能在碳中和不可或缺。从大的战略来考虑,燃料电池属于氢能大体系,就是燃料电池氢能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氢能战略是国家的大战略,也是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氢能还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它至少有重载交通、可再生能源储能和调峰以及工业用途,还有就是日常生活,(比如)家里取暖,四个方面。所以它的用途非常广泛。
高效地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人类可用可储存能源是研究者一直努力的方向。欧阳明高认为,氢能在可再生能源的长周期储能调峰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可再生能源是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不仅需要太阳能、风电,更需要氢能作为能源载体和储能方式配合,形成真正的新能源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现“碳中和”路径多样,包括植树造林、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等。其中最根本的必由之路,在于逐步减少化石能源比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李灿认为,当前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可再生能源消费市场,比如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液体燃料,像光合作用那样,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燃料、代替化石燃料。由其团队研发的国内首个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工程项目,已成功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并投入使用。核心技术就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绿氢+二氧化碳加氢合成液体燃料”,由此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将其转化为液体燃料。原理上是储能技术,适合于输电之外的可再生能源储存和运输,是衔接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桥梁。
李灿介绍,以可再生能源作为基础制备“绿氢”,即可替代煤制氢过程。碳原子不再参与“造氢”,而是全部转化为甲醇产品,在源头减排的同时,还可将产能增至原来的3倍左右。“在合成氨等其他煤化工细分领域,均可以复制该思路,实现净零排放。”
李灿建议,下一步还可利用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碳汇、碳税等市场化手段,逐步限制煤制甲醇等传统反应过程,鼓励绿氢与化石能源生产耦合,由此推动难以减排领域的深度脱碳。“尤其是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地区,同时具备富裕的煤炭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势,更适宜推广上述模式。在减排二氧化碳的同时,拓宽可再生能源消纳市场。”
- THE END -
文图来源于中国氢能联盟及新华网
更多两会氢能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