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氢能源”悖论及其破解希望 http://china-hydrogen.org/hydrogen/mix/2013-03-12/2380.html
前不久,曾在纽交所红极一时的无锡尚德电力突然破产。据业内人士分析,其破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项:作为光伏产业的基础材料——多晶硅主要来自国外;前期在光伏产业急速膨胀时从国外高价进口,造成产品成本高企;产业无序快速扩张,等等。其实直接的原因是每千瓦时大约人民币一元的发电成本成了光伏发电的死穴,再加上上网难。 尚德的破产对世界最大的光伏生产国——中国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造成尚德破产的深层次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中国的光伏产业居于光伏产业链的中下游,龙头却在发达国家。固然,光伏作为一个清洁能源的新领域,理论上具有众多优势,但其商业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所谓“氢能源”产业。现在把氢的工业利用称为“氢能源”产业确实有点名不副实和高抬了。固然全球氢的年产量数千万吨,规模不小,然而这里的相当大一块氢产量用于合成氨,可以说与能源无关,应该剔除出“氢能源”的队伍;其次用于能源用途的氢却位于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传统能源产业链的中下游。无论把二次转换得来的氢作何用途,都逃脱不了成本倒挂和污染环境的桎梏,实际上在一个“怪圈”中运行。 尚德的实例是残酷的,位于传统能源产业链后部的“氢能源”似乎应该从尚德事件吸取点什么了。大概只有一个出路:开发矿产氢,使氢的利用成为一条独立的新能源产业链。尚德事件还告诉我们,只有居于产业链的龙头,才能操控整个产业链。矿产氢的存在是客观的、具体的,只不过此前人们沉浸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一次能源的利益享受中沾沾自喜,把它暂时“遗忘”而已。当然谁先醒过来,谁就是龙头。
注:此文章为一家之言,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