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部消息: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以 及国务院《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等提出 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新能源汽车”试点专项。 根据本试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 2017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试点专项总体目标是:继续深化实施新能源汽车“纯电驱 动”技术转型战略;升级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等科技带来的新能源汽车新一轮技术变革机遇,超前部署研发下一代技术;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大规模产业化发展。
本试点专项按照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系统、电机驱动与电 力电子、电动汽车智能化、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 合动力系统和纯电动力系统 6 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 38 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 5 年(2016-2020年)。
2016年,本试点专项在6个技术方向已启动实施18个项目。 2017年,拟在6个技术方向启动19-38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11.2亿元。凡企业牵头的项目须自筹配套经费,配套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1:1。
项目申报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除特殊说明外,拟支持项目数均为1-2项。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4 年。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须涵盖该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 考核指标。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参研单 位原则上不超过5个。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 设1名课题负责人。
首先列出来的是燃料电池相关的课题指南,与去年2个子课题相比,今年直接增加为5项,足以见得国家在燃料电池研发投入的决心与力度空前。
4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4.1 电堆过程建模仿真、状态观测及寿命评价方法研究(基 础前沿类) 研究内容:电堆内部“气-水-电-热-力”等多物理量多重耦合 机理与分布特性分析测试研究,性能模拟计算及优化方法研究; 电堆内部过程机理动态建模方法、多变量高精度状态观测、故障诊断及控制方法研究;电堆运行工况及内部各种不一致性对电堆性能衰减的影响与机理研究,电堆寿命预测方法研究与快 速评测技术开发。 考核指标:开发出 1 套电堆性能设计通用软件,热电水整体特性量预测误差小于 5%;开发出电堆状态一致性多参数检测与诊断方法及工具;建立电堆耐久性快速评价方法、形成行 业规范或标准草案;应用于至少 1 款轿车和 1 款商用车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开发。
4.2 高比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高功率密度、低成本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技术研 发与应用开发;空压机、氢气循环泵、70 MPa 氢瓶等核心零部件技术研发;开展高功率密度、低成本、模块化燃料电池发动机的设计、集成,以及控制系统和关键工艺技术的开发;研究发动机及其关键零部件的检测与评价技术。 考核指标:燃料电池发动机空压机空气升压比≥2.5,效率 ≥70%;氢气循环泵满足阳极回流比≥2.0;燃料电池电堆体积比 功率≥3.1kW/L,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体积比功率≥600W/L,最高效率≥55%,铂用量≤0.25g/kW,寿命≥5000h,实现-30℃储存与启动,并应用于燃料电池轿车的开发。
4.3 长寿命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开展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总体布置和模块化结构 集成设计技术的研发、长寿命燃料电池电堆技术研发;燃料电池辅助系统(包括空气系统、氢气系统和热管理系统等)和燃料电池发动机控制系统技术研发;开展发动机系统集成与关键 工艺技术的开发;研究核心部件及整机的测试与评价技术。考核指标:燃料电池发动机耐久性≥10000h,重量比功率 密度≥300W/kg,最高效率≥60%,铂用量≤0.5g/kW;实现-25℃ 储存与启动;燃料电池发动机噪音小于 83 分贝;控制系统满足汽车级电磁兼容标准;并应用于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开发。
4.4 快速动态响应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开展大功率输出快速响应型燃料电池电堆关键 技术研发;研究基于低成本非贵金属新型储能材料的储能系统 与燃料电池本体化集成技术;开展结合快速响应燃料电池电堆的低成本、高紧凑型发动机设计与关键工艺研究;研究高紧凑、 低成本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检测及评价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出具有储能及快速动态响应功能的燃料电 池发动机系统,0-100%额定功率输出响应时间不大于 5 秒,输 出高于额定功率 30%的持续时间不小于 25 秒,体积比功率 ≥600W/L,最高效率≥60%,铂用量≤0.5g/kW,寿命≥5000h,实 现-30℃储存与启动,并用于燃料电池车的开发。
4.5 中德燃料电池汽车国际科技合作(示范与应用) 研究内容:重点开展中德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零部件技术指标评价方法的研究,建立面向规模化制造的零部件测试与评价体系;联合德国相关机构开展关键零部件技术指标的试验验证,以及燃料电池汽车主、客观条件下的适应性研究,包括:温度、 湿度、气压等环境因素,以及交通路况、驾驶习惯等,开发燃料电池汽车发动机及其动力系统控制策略。考核指标:建立一整套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关键零部件的指标体系和考核方法,提交燃料电池汽车测试规范;建立燃料电池汽车发动机及其动力系统全工况仿真及试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