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林琦:FCV的商业化探索及市场机遇

2019/10/16 13:53:142226

据财经网消息:2018中国汽车论坛4-26日正式开幕。本次论坛主题是:新时代,新趋势,新策略。本次论坛主持人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汽车论坛组委会秘书长师建华。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琦在“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发展瓶颈与解决方案 ”分论坛上发表了“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探索及市场机遇”主题演讲。

图片6.png

以下为会议现场速记整理:

林琦:大家好,虽然时间有限,但是作为燃料电池汽车在今天的所有环节里面是有别于前面我想是经过了十多年发展相对成熟的储能电池汽车的这个行业。今天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林琦,来自重塑科技。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探索及市场机遇》。

众所周知燃料电池系统是一套发电系统,是通过氢气和氧气发生电化学反应,排放的是水。它有三大特点:零排放、高能量密度、高体积比功率密度和高质量比功率密度;三是长寿命。

来看一下过去的一年里面在全球范围之内特别是中国,燃料电池行业发生了什么。其实在过去接近20多年的时间里面,燃料电池一直在技术研发和摸索的阶段,无论是北美还是欧洲还是日韩,其实一直都没有放弃过燃料电池的研发。

2005年的时候丰田推出了第一款商业化的燃料电池汽车给行业打了一个强心剂,从2015年开始一直到去年,其实这个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去年一年的时间里面,全球资本市场关于燃料电池行业的投资并购的金额超过了100亿,这个相对于传统汽车行业可能不是一个特别大的数字,但是对于燃料电池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更关键的是这100亿以上的投资并购的规模里面,中国资本超过了90亿,说明在资本市场这一块,燃料电池行业其实得到了资本市场的,特别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关注,有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包括财务投资、上市公司关注到这行业,其中包括像中国的上市公司熊韬股份、大洋电机、三硕、中通、优孚股份(音),都在这个行业里面有投资,包括境内境外的投资。比较著名的是大洋电机投资了加拿大37年历史的燃料电池行业的泰斗巴德电力系统,成为它的单一第一大股东。

讲完资本市场这一块,其实它是一个信号,我们来看一下在市场这一块。全球范围之内在去年总共销售了六千辆燃料电池乘用车,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主要是丰田的销售,再加上现代的还有其他一些公司的,在商用车这一块全球范围之内有1500台燃料电池商用车的销售,有1272台是在中国。1272台这个数字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但是大家知道在2016年的时候,中国市场的燃料电池汽车销售据我个人了解应该不超过30台,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增长。刚才描述的是在2017年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在整个全球范围之内的一个缩影,那就是资本市场这一块和车辆销售这一块。

在中国其实有超过90亿的投资并购的规模,中国市场以及中国这个行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其实从2016年开始,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里就提出了,中国市场在2020年会建成100个夹心站,会有5000万辆,20301000嘉庆占,有100万辆燃料电池的销售。

同时在2017年以后,2016年国家层面上有了这样一个规划出来以后,在20179月份,上海市率先从地方政府层面发布了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规划,其中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到2020年为止,这个产业链在上海能够产生150亿的产值,加氢站建成5-10个,建成两个乘用车示范区域,运行规模超过3千辆,到2025年这个产值达到1000亿,乘用车的销售做到2万台,在特种车辆的销售能够做到1万台。2026-2030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千亿,这个是20179月份上海市发布的。紧接着在20181月份截止到目前,中国有包括苏州、西安、广州、武汉、佛山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发布了关于氢燃料电池发展的相关规划。比如说苏州,苏州到2020年希望达到100亿的产值,能够有800辆燃料电池商用车在政府层面,公共交通层面投入使用。到2025年苏州市希望达到500亿的产值,能够有1万辆燃料电池汽车服务于政府或者是公共交通领域。佛山应该是就在前两周也发布了五区联动的规划,在2018-2019年两年时间里面会建成10个加氢站,能够服务2000辆燃料电池公交车在佛山的五个区里面运行。从这点看,其实在国家层面上燃料电池已经作为国家战略在做了,各个地方政府的配合和响应也是越来越积极了。

提到车辆的销售我们其实也离不开氢气的补寄,全球范围内总共有300多座加氢站,大部分是在日韩、欧洲和北美,南美只有1座,这个数字刚刚听到韩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金会长介绍,其实韩国也是有相应的规划,这个规划应该没有算在这个118座的这个里面,这个数字是截止到2017年已经建成的。

中国是一个什么情况?中国在2015年之前,全国范围内来说应该只有3座加氢站,一个是在北京,一个是在上海,还有一个是在郑州。图上蓝色的是已经建成在运营的,这个都发生在2017年,已经有13座加氢站投入运营了,分别是在上海、常熟、南通如皋,上海又新增了两座,还有包括中山、佛山、成都、十堰、云浮等地,在建已经有20座了,相信这个数字到2019年能够突破100个。

所以有了车和站这块总的来说燃料电池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包括在中国是一个逐渐趋势向好的方面,无论是在整车方面还是加氢站方面都得到了国家政府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以及资本层面的非常多的关注。

接下来我就简单介绍一下重塑科技,重塑科技到今天为止将近3年的创业性公司,主要专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工程服务和燃料电池产品的开发。在20177月份正式投产了燃料电池系统的生产基地,年产达到5000台,扩产可以作为2万台。在2017年我们和东风特专(音)在中国市场投放了500辆燃料电池汽车,有500辆在上海,30辆在广东,20辆在湖北。特别是在上海的500辆燃料电池物流车已经成为全球范围之内单笔最大的一个500辆商用车的一个示范运行。这些车正在陆续给各大电商跟快递行业来服务。我们选择从物流车进入到燃料电池商业化这个市场,主要出于几点考虑:一是商用车这块对于燃料电池系统来说空间布置相对灵活;二是对于燃料补给的加氢站他们的业态里面,他的运营路线相对简单,比较固定,所以叫定点定线,所以对于加氢站的布置需求比较小;三是在城市公交和物流配送的推广燃料电池是具备一定的推广意义的;四是想通过商用车市场的推动,能够带动氢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未来的乘用车市场铺路。

我们思考说有别于海外,全球范围内燃料电池汽车的布局都是从乘用车开始的,无论是丰田的还是本田的,还是现代的,还是奔驰的,都是乘用车,那么在中国市场我们选择从商用车开路,挑战在什么地方?我觉得最大的挑战还是在耐久性上,大家都知道在公交车运行也好还是物流车运行也好,实际上对寿命是有一个很大的挑战,截止到目前我们在台架实验上做得燃料电池系统的试验已经超过了2500小时,在2500小时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检测,整个的衰减在1.45%,我们预计在12000小时的时候系统衰减不会超过10%,大概在8.1%的样子。同时我们有12辆燃料电池的物流车去做常规道路的耐久性试验,总计已经超过行驶的15万公里,目前衰减不超过1%。所以根据我们道路的耐久性试验,我们预计整个寿命可以超过40万公里,系统的衰减也不会超过10%,大概在7.8%。虽然这两个试验的样本数还不够多,但是我觉得我们也非常有信心,目前的这个重塑的系统是可以基本满足商用车的应用的。

所以对于未来汽车的思考一定是电气化这个路线,我想在全球范围内都达到了共识。对于同样是电气化系统的电驱动平台的燃料电池系统来说,我觉得有更多的优势是在于燃料电池系统对于车辆的载重不敏感,它的质量比功率和体积比功率相对高,它的燃料加注时间非常短,大概在3-5分钟就能够把燃料补足。这样带来它的续航里程和载重也就相对来说会更长更重,所以我们思考,燃料电池的优势更多适合大载重应用和中重型商用车应用。

基于这几点思考我们觉得在中国目前的电商和物流配送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大型、超大型城市对于物流配送行业有更大需求的前提下,同时对于城市的环境也有更高要求的前提下,燃料电池物流车是一个很好的能够填补目前新能源汽车在长续航、高载重这个空白领域的应用。所以我们也做了一个分析,在目前的物流行业分ABC三线,在200公里以下的是储能电池优势领域。在支线就是集散点到营业网点这个区域里面更加适合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对于更长距离的也就是从城际之间的超长续航和超高载重的领域,我们也认为是燃料电池汽车更有优势的领域。为什么没有写?是因为对于大功率的燃料电池在目前的成本上还是有所制约的。

所以我们在上海的500辆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运行项目里面也找到了相应的客户,我们一直在做相应的整车上的试用。比如我们在上图看到的京东,京东目前使用燃料电池物流车是在京东亚洲一号仓库然后到京速实业公司有物流仓库中心,同时再返回到京东亚洲一号仓库,一天像这样的固定路线他们需求是2-3次,单次的运营里程是128公里,这样燃料电池车就能满足他们这样的应用工况。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个应用当中京东目前使用的车辆也越来越多了,经过了他们将近3个月的整车试用。在这张图上可以看到它基本的路径就是定点定线,每天跑的都是重复的路径都是这么走的。所以像这样日复一日的都是同样路径的时候,其实在这个区域之内建一个加氢站就可以满足200辆左右的燃料电池车的应用。

另外一个客户像申通,申通单次里程大概是在30公里左右,所以他一天是5-6趟,非常能够满足他们的应用。三天充一次氢就能满足他们的应用,他们的路线也是相对固定。

我就不细说了,总之目前在上海我们示范运行里面越来越多的像申通也好、宜家也好、京东也好,运达也好更多的物流客户愿意使用燃料电池汽车,第二它可以进城,第二可以满足长续航,高载重的需求。

从刚才的思考到真正的在客户手上去应用的相关数据显示,以及我们更多的实践,更加让我们有信心在商用车这个领域,燃料电池一定能够真正的给用户带来传递价值,所以我们也规划了一个系列的产品,我们叫做卡文系列产品应用到燃料电池车商用车的这个领域。目前我们批量开始生产卡文三32kw的,今年6月份我们开始批量生产46kw的燃料电池系统叫卡文四,在明年一季度我们面向中、重型商用车的卡文74kw的燃料电池系统也会达到批量生产,也就是说在重塑科技我们会有一系列燃料电池系统产品面向商用车的领域。

我们也有相应的规划,我们觉得燃料电池系统的应用在商用车领域更关键的两个因素:一是产品耐用提升二是成本下降。因为其实大家知道现在是靠政策补贴驱动的市场,我们必然要考虑补贴退坡甚至没有的时候我们怎么生存下去,所以我们也做了规划,从2018-2025年,在这个时间段里面我们在一定的市场数量下,成本可以下降达到80%,产品的耐用性可以由现在的12000小时做到25000小时,我想实现这两个关键指标,燃料电池系统在商用车这块就能够真正的长期的可以持续的发展下去了。

所以我们在2017年的时候投入的是500辆车,我想在2020年之前这个数量会有非常大的增长,为了面对更多的商业化的示范应用,以及更大的考验,我们在今年首先是投资是3000万在上海和佛山两个地方建立了专业的面向于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售后服务中心,这个是为了去保障在这两个区域的批量的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示范运行,同时也要探索如何建立一个满足于这类应用的标准的服务体系。然后我们在今年也投资了1.7亿在上海建立了我们自己的燃料电池研发和验证中心,会有20个实验室在2019年的上半年建立并投入使用,它是为了更多的验证充分我们的燃料电池产品,满足更大的未来的市场需求。最后我们也是在今年6月份会发布46kw的燃料电池系统产品,面向中型商用车。

讲了这么多,燃料电池汽车更加适用的领域是燃料电池未来的一个趋势,我们也同样能够看到再这样一个市场前期的情况下我们有更多的挑战,从我们的角度把这个挑战分成了三类:

第一,标准类。刚刚提到燃料电池汽车一个核心价值是长续航,长续航就意味着你要带更多的氢气,所以我觉得目前在储氢系统这块70Mpa的氢系统标准气体亟待突破。物流领域应用,对于终端用户来说他们更在意运营成本,所以我们要在氢气的自储运这里面扣细节,扣成本去研发技术。还有燃料电池整车的相关标准目前需要完善。

第二,资源类。燃料电池汽车的利用肯定离不开加氢站的投资跟运营。目前来说在加氢站无论是在审批和用地上都有极大的压力,虽然看到我们目前有已经投入运营的有13个站,在建的有20个站,未来会有更多的站,实际上在这一块无论是从审批还是在土地类别来说都还有很多需要明确和优化的地方。二是自主开发的零部件,刚刚也提到了我们要把成本在2025年下降掉80%,降成本的策略里面其实关键有一个策略就是如何实现燃料电池系统的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开发和国产化,这个是降成本的一个关键路径,这一块也是需要有供应链、零部件厂商来大力支持的。三是政策导向的市场压力,大家都知道现在是一个补贴驱动的市场,在没有补贴或者补贴退坡以后,这个压力其实也是必须承受的,也是必须有解决方案的。

第三,认知类。一是氢气安全相关的过度的解读,其实我觉得我们在各地做燃料电池宣讲也好,去沟通也好,其实有很多的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其实对于氢气的安全是有疑惑的。二是燃料电池技术的社会科普性,因为燃料电池这个名字的问题,他们叫燃料电池,实际上它是有别于储能电池的,那么这个认识其实还是有待社会各界来提高,它实际上是一个发电装置,它的能量其实存储在储氢系统里面的。三是全球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其实目前来说无论是丰田还是本田等等,因为没有足够的市场其实并没有体现竞争性,在技术路线上还不是特别明确,所以我觉得在技术路线上也是有待未来需要确定1-2条非常明晰的技术路线。

这个是我们对于燃料电池技术产业化以及商业化认为最大的挑战的这三个领域。基于这三个宜领域我们其实有更多的需要得到政府层面以及行业各界支持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也得到了政府以及协会更多的关注,我们在今年的326日在广东的云浮成立了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下设了一个新的分会叫燃料电池分会,这个分会就是为了协同企业、政府以及各种资源来面对燃料电池发展的相应的挑战。

这个分会我们聚集了像燃料电池系统、电堆及组件、氢瓶及系统、整车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检测认证机构、装备制造、加氢站设备、加氢站运营、车辆运营、产品推广、政府部门,理事单位是重塑科技,理事单位是同济大学,上海市燃料电池商业化促进中心,秘书处设在重塑科技,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分会集结的力量推动燃料电池的发展。分会的主要工作就将围绕燃料电池行业发展规划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重点共性技术公关和燃料电池行业服务,最后是推进产业合作发展。这些工作也是去为了面对越来越多的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和发展上的挑战。也希望借此机会可以真诚的邀请更多的在汽车领域的同行,关注和加入到这个分会里面,我们一起来共同推进中国以及全球燃料电池汽车的这个发展。

时间有限我就快速的把我这个汇报工作讲完了。最后我想以这样一个商业化推广运营的视频来结束我今天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