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高端对话:深度解读氢能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列车,2025年前迎来交付高峰

2019/12/18 17:13:214830

以下文章来源于氢能圈 ,作者果哥er


12月13-14日,“第二届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技术峰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本届峰会由中国电池联盟、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专委会、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氢能与燃料电池分会(筹)联合举办,并得到了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德国林德集团、北京佳安氢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鸿达兴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海得利兹新技术有限公司、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航天101 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12月13日下午举行的氢能专场圆桌论坛,由北京信息科学大学教授陈勇主持,林德气体大中华区总监王海、中国航天新长征电动汽车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靳殷实、北京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氢能技术研发主管雷灵龙、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凤祥、北京环宇京辉京城气体科技有限公司高洪涛围绕”氢能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image.png

图丨圆桌论坛


氢能因为产业链较长,横跨能源、交通、工业多个领域,需要在政治体系、技术装备和行业标准方面集中发力,协同推进,那么地方产业集群的搭建就非常有必要性。

 

针对如何建设地方产业集群,陈凤祥认为,一个地区要形成氢能产业集群一定需要基础优势:


一,有丰富的氢资源,氢资源丰富的地方用氢成本相对较低,这个地区就有发展氢能的可行性,某种程度上说,氢源决定了这个地区能不能产业集群;二,运输交易需求量大,例如华东地区,运输交易需求量较大,长距离的物流运输较多,就有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需求;三,有技术的优势,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高校聚集的地区,以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为例,在其周边就可以形成氢能产业园。如果地区不具备技术条件,那么产业发展就较吃力。

 

雷灵龙也认同这个观点,他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必定依附当地的资源禀赋。他举例说明,若该地区是资源性城市,可以利用风光电等天然资源发展氢能产业;又例如北上广这样技术密集型的地方,可以利用研发优势,或者现有的产业链优势发展氢能产业,如果一个地区没有相关的优势,那么对于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来说相对比较困难。

 

地区借助资源优势,发展相关环节可形成一定规模,可这还远远不够。在论坛上,嘉宾提出了,建立完整产业链, 一拖一 以推动产业集群建设的观点。

 

高洪涛认为产业集群需要把制氢、储氢、运氢、氢燃料电池、车辆、燃料电池电堆的研究、发动机等环节连接起来,形成闭合的完整链条。

 

他介绍到,京辉气体就正在向全产业链的方向发展,目前,京辉气体正在做相关的努力,已经将原本规划建设二期工厂的一半面积用来建设氢能产业科技园,努力把相关的上下游的企业都集中产业园内,形成一个小的产业集群。

 

陈凤祥认为,当一个地区形成一个极具优势的核心产业,就有能力吸引更多环节的企业加入进来,扩大产业链。

 

当然产业发展还需要相关政策的加持,才能添柴加薪快速发展。除了国家层面对氢能产业、燃料电池汽车的扶持作用显著外,地方性政策也十分关键,和国家层面政策的提纲挈领作用不同,地方性政策更具产业针对性,更适合打造相应产业集群。

 

陈凤祥认为,我认为要有全产业链的构建,氢源到整车的产业链走通了,再有了市场需求,政府看到产业的星星之火,看到企业有了一定的实力之后,自然会扶持。

 

高洪涛指出,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政府的主导。政府出台产业政策,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财税、人才、土地等相关针对性政策,把制氢、储氢、运氢、氢燃料电池、车辆、燃料电池电堆的研究、发动机等环节连接起来,以助力产业集群形成。

 

此外,针对如何搭建产业集群,多位嘉宾也给出了相关意见。

 

靳殷实认为,作为一个地方来发展集群,地方政府为了发展产业、增加GDP、带动就业、带动税收,一般来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以电堆、燃料电池的主机厂等核心技术企业为主,加上一些零部件厂,再加上制氢环节企业,还可以将科研院所、高校、学校、企业,还有民营企业、国营企业、投资方等结合起来建设集群。

 

陈凤祥认为,高校资源是产业集群需要纳入的关键点。现阶段技术人员相对较少,需要大量的燃料电池方面的人才。他介绍到,明天氢能正在跟潞安市的高校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工作实践的平台,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及实操性。此外陈凤祥透露,明天氢能接下来有计划会跟合肥市政府合作建立研究院,以此储备更高级的技术人员。

 

关于产业集群建设的这个主题,各位嘉宾深有共鸣,大多数业内人士都十分认可集群模式。

 

陈凤祥认为,对于企业来说,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使企业间可以共享资源,例如同济大学在做的测试设备共享等;高洪涛认为,在产业集群中,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例如京辉气体的氢源优势。

 

讨论尾声,王海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他表示,从集群产业的发展来说,每一个地方集群都会存在“卡脖子”问题,在基础设施、膜电极的研究生产等如此多的环节上,全中国31个省市若都想要建立一个不被“卡脖子”的集群是不现实的。由此他建议,各地区应应各自发展其中优势部分,让中国最终成为一个整体的氢能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