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能源观察消息: 7月20日,东风公司开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业务会——电驱动系统和燃料电池汽车专项现场会。在东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会议现场,东风公司班子领导和总部职能部门、各板块和子分公司相关领导悉数到场。
一位参会的领导认为,会议特别提出“将以武汉市氢都计划和2019年军运会为契机,实施燃料电池汽车专项,建立燃料电池汽车研发能力和燃料电池系统中试能力。”这标志着东风将和武汉协同开干燃料电池汽车。
东风、武汉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并不晚。早在2001年,东风和武汉、湖北有关单位成立中国第一家电动汽车公司。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东风、上汽、同济大学、武汉理工等中国其他企业、研究机构同步一起研究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汽车。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在当时国际业界并不算落后,或者说并不落后许多。
然而,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正盛的势头并未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顺势延续下来。人们特别是对此负有重大责任的一些人在对此事物态度上的摇摆不定或迷失而使之几近停顿不前。尤其是近年,燃料电池汽车虽然在国家的有关政策与文件中仍列为要大力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之一,但在相关的行动和实践中,客观上已经被边缘化和遭到轻视。
一句话,大家把主要精力放在纯电动汽车上。这使得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进入一段沉寂期,与国际当前比较活跃的景象相背离。这两年,宇通、北汽福田等北方车企和长江汽车、广东泰罗斯等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企业对燃料电池汽车的投入,令中部、东北部地区的警醒。
不东不西,不南不北,武汉在哪?这曾是15年前外埠对武汉定位的调侃。这也是当下武汉在百年一遇的新一轮汽车发展中抉择:向左还是向右——纯电动汽车还是氢能汽车?敢为人先、不服输、不服周的武汉人,在新世纪初期徘徊不久就找到北。武汉联合中部省城郑州、长沙、南昌等城市提出“中部崛起”主张,后来提出设想和珠三角、长三角一样美的中三角蓝图,还有近些发展武汉及本省周边城市的“1+8”武汉都市圈经济,这些都得到中央政府和兄弟城市的支持和协同。
前些年,武汉最有特点是海陆空的“满城挖”、“满天飞”工程,改善了城市建设和基础环境。为壮大武汉在湖北的龙头地位,湖北还动员央企东风在2004年9月把总部搬到武汉,确立武汉在中部的龙头,再后来武汉引进大批跨国企业及其区域总部进驻,引进江浙、长三角和全国的民营经济来武汉发展。大武汉越发自信,武汉道路越发宽广。
风光中藏着风险。动车、高铁、飞机等交通的发达,郑州、长沙、南昌与武汉的差距在缩小,九省通衢的过往优势正在消失。特别是在新一轮的抢人大战、新能源汽车抢夺战中,大武汉的暂时优越性和领先性被成都、重庆、西安等西部城市抢先不少。
以车都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2016年实现整车产销134万辆,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89亿元,占武汉市1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3000亿元,占武汉市近四分之一。这个比例不算低。中国和世界都有一些城市靠一个产业、一种工业、一种资源而兴起、败落的先例和教训。
武汉似乎看得很清楚。2017年11月9日,在2017湖北武汉创新驱动发展高峰论坛上,武汉市委常委、武汉开发区工委书记胡亚波表示,未来五年将是决定武汉开发区命运的关键五年,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成为当前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词,“五个转型”就有三个和汽车相关。
2018年1月19日,武汉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建议总体方案院士专家咨询会在召开。武汉提出大力布局规划氢能产业,将以武汉开发区为核心,打造“氢能汽车之都”、“世界级新型氢能城市”。到2025年,武汉将产生3-5家国际领先氢能企业,建成加氢站30-100座,形成相对完善的加氢配套基础设施,实现乘用车、公交、物流车及其他特种车辆总计1万-3万辆的运行体量,氢能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年产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成为世界级新型氢能城市。
去年底以来,“中国车都”武汉正在争夺一张新名片——“氢能汽车之都”“世界级新型氢能城市”。但身处中三角重镇的武汉不是第一个抢注氢都的城市。2016年12月29日,吉利汽车的发源地浙江省台州市宣称要成为氢能产业第一城。同处长三角的江苏如皋在2017年4月在京宣称正着力开展氢能特色小镇建设。更早在2014年5月,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在佛山市南海丹灶挂牌,这是广东省唯一的燃料电池和氢能技术核心部件产业基地。2015年,丹灶率先启动加氢站的规划建设工程。全国第一个商业化运营的加氢站在丹灶启用。 2017年9月7日,科技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促进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发展项目”佛山项目启动仪式在丹灶举行。
值得注意的是,武汉等当地政府为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做大量基础和外围工作。要像台州、如皋、佛山、上海等城市的氢能产业那样产业化、商业化尝试,这次,武汉和中国车企巨头东风携手,武汉氢能在路上,中国氢都前途美好。